您的位置:首页 > 业内资讯 > 社交?岂止于社交!——社交网络的底层逻辑

社交?岂止于社交!——社交网络的底层逻辑

来源:产品100干货速递 | 时间:2015-12-15 16:19:06 | 阅读:58 |  标签: 产品100干货速递   | 分享到:


直到图片、声音、视频的处理技术变得成熟,各种类型的信息开始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参与到社交过程中来,信息生产成本更低、传播范围更广、获取手段更多、理解门槛更低,几乎人人都可以在通过社交网络来快速、准确地表达自己、解读他人。此时,网络社交正式形成成熟的社交网络。每个人通过个人ID的方式在网络空间中生存、生活。


二、 关系链


社交网络中的信息都以社交为目的,处于社交网络的信息并不会无意义的流转,所有的信息都会被现实的人赋予极强的指向性。具有指向性的信息在流动的过程中,关系链开始形成。关系链的形成是基于社交网络中个人ID的链接。一个陌生的社交ID出现在社交网络中时,不管是主动跟随还是被动冲撞,它肯定会被涌动的信息裹挟向前:从我们在社交网络中创建第一个ID时,我们就需要以这个ID在社交网络中进行社会化生存。


(一) 关系链的形成方式


正如现实的社交是从“姓名”开始,网络社交也由ID开始。不同的是,ID不再局限于为个人的标示,它已经成为一个社交单位的标示,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组织都可以以一个社交ID出现在社交网络中。


以此为前提,我们再来看看网络社交关系链是如何实现的:


社交?岂止于社交!——社交网络的底层逻辑


(二) 关系链的结构


从上面的关系链形成方式来看,网络社交的ID有两个层次:主动搜索和被动推荐。但是从根本上来讲,这种区别来源于ID创建的先后关系,这就是腾讯不可撼动的根基:腾讯率先通过QQ帐号完成了社交网络中的ID创建工作,腾讯为每一个社交网络中的人颁发了“身份证”。我们以这个身份进行社交行为、成立组织……于是衍生出各类社交单位,比如活跃于各平台的明星账号、自媒体等,类似于实体的“公司”、“单位”、“组织”。


腾讯依靠社交网络ID创建、分发者的身份成为互联网的一极,至今依然牢牢扼住互联网流量的各级底层入口。作为互联网另一极的阿里巴巴,在ID的争夺上从未低头,阿里系不惜牺牲用户体验甚至安全来建立自己的账号体系。当然,早期的ID账号创建活动中,邮箱账号也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但是由于邮箱的延时性、封闭性特征,无法快速形成规模效应和高粘性。与邮箱账号相反的是,由于移动互联网的下沉,手机号码作为社会活动的标配,正成为ID创建的又一支强悍力量。

小编推荐阅读

好特网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不代表好特网认同期限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相关视频攻略

更多

同类最新

更多

扫二维码进入好特网手机版本!

扫二维码进入好特网微信公众号!

本站所有软件,都由网友上传,如有侵犯你的版权,请发邮件[email protected]

湘ICP备2022002427号-10 湘公网安备:43070202000427号© 2013~2025 haote.com 好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