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业内资讯 > 伦理危机: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

伦理危机: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

来源:南方都市报 | 时间:2015-09-22 17:44:40 | 阅读:197 |  标签: 人工智能 虚拟现实   | 分享到:

目前,虚拟现实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可穿戴设备的便捷性以及价格上的居高不下两点。一旦商业价值被充分看好,将会迅速带来“人联网”和“物联网”的联结(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翟振明语),届时产生的结果将是,当你进入一个虚拟的世界,你可以获得实体机械工具(人工无智能机器)的操控能力。在虚拟现实技术解决视觉感知外,还有听觉、触觉、力觉、运动等感知,甚至还包括嗅觉和味觉也被模拟,此外,头部转动,眼睛、手势、或其他人体行为动作所能达到的实时响应,使用者将可以完全获得虚拟=现实的感觉。

就此,著名电影《阿凡达》中杰克·萨利在潘多拉星球上的“替身”现象,就会真真切切地出现了。举一例,A在广州,但他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的技术,操控他的“替身”去纽约开会。使用期间“替身”所有的动作、发言和行动,都由A在广州来操作,因特网就可以提供A与人替的实时链接。从技术上看,这一刻很快就将到来,由此也更加迫切地要求我们,提出伦理上的疑虑和担忧。

虚实难分的伦理困境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翟振明令人吃惊地创建了全球首个“人机互联实验室”,也令人吃惊地聚焦到了虚拟现实技术成熟和普及后的伦理问题。

翟振明的观点是:以往的技术基本都是客体技术,即通过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来改造自然客体的技术。并且,这种被制造和使用的工具本身也是客体。例如,一辆汽车、一把锤子虽然融入了人的技术,但它们毕竟还是与制造者分立的物体。与客体技术相比,虚拟现实技术则是一种主体技术。这类新兴技术不是用来制造客体化的工具的,也不是用来改造自然客体的,而是用来改变人本身的。成熟了的虚拟现实化的人联网,相当于我们重新创造的一个物理世界。如果此类主体技术成为我们的主导性技术,我们的生活方式将会从根基上发生巨变。

翟振明将《阿凡达》中的“替身”翻译成“人替”,他认为在使用虚拟现实系统之前,我们主要是用键盘、鼠标、手柄之类的东西来操作。有了虚拟现实头盔等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不久就可以整到这里来了,你的人替也不再是第三人称视角的对象,而是变成第一人称视角。所以,远在纽约的人替虽然没有自我意识,而是作为A的自身存在,A的所有感知和行动都体现在人替上。

小编推荐阅读

好特网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不代表好特网认同期限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人工智能 1.0.5
人工智能 1.0.5
类型:休闲益智  运营状态:正式运营  语言:中文   

游戏攻略

游戏礼包

游戏视频

游戏下载

游戏活动

《人工智能》是开发商FELF开发的一款AI休闲益智类游戏,玩家可以和游戏中的AI小姐姐聊天,她不仅能听懂你

相关视频攻略

更多

扫二维码进入好特网手机版本!

扫二维码进入好特网微信公众号!

本站所有软件,都由网友上传,如有侵犯你的版权,请发邮件[email protected]

湘ICP备2022002427号-10 湘公网安备:43070202000427号© 2013~2025 haote.com 好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