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晒我晒,褒贬不一
在社交媒体的瀑布信息流中,晒的信息占据相当份额,虽然许多人已习以为常,但受众还是给出了褒贬不一的评价,即便他们自己也是某些晒行为的主角。
赞同者觉得,晒是自我本能在社交网络上的外化。在一些心理专家看来,被关注、被知晓是人们的一种社会化本能。社交网络出现前,人们以点对点联系为主,效率不高。“总不能买了新鞋子见一个人就说一次吧。”传播学者金振邦说,互联网让沟通从线性发展为网状,晒的效率成倍提升。
事情开始起变化。原来对特定人、特定对象的交流,演变为广泛的晒,有了社交软件背后庞大的“好友群”作为靠山,每个晒的主体都有一个潜在的庞大受众群体。一则信息在几小时之内就可以收获数百条评论,被上千人看到,降低了自我表达和寻求关注的门槛,人们的被关注心理得到更大满足,晒起来更加乐此不疲。
不少人也觉得晒行为打扰到了自己的生活,某种程度上也放大了一些人的不健康心理。一些学者认为,某种意义上,社交媒体已经呈现出许多公共空间的特征,在公共空间晒出不合时宜的信息,会被看做是对他人的一种打扰。
炫耀是最常见的、令人生厌的行为。“带有大大logo的手袋、方向盘上的车标以及刚刚上市的新款高档手机,是一些爱炫之人的最爱。”在北京一家国企工作的熊图说,“他们好像每天不用工作,只需要消费和晒就好。从他们的信息里,我学到了很多奢侈品知识。”
与高调的炫耀相反,还有许多人在社交网络中保持着低调的沉默,遵循着不能逾越的潜规则,他们看别人多过晒自己。比如,在党政事业单位的社交网群中,领导们可不会频繁发布照片期待点赞,“‘晒’起来不太合适,不严肃。”一位厅级领导说。而他们的下属也通常会将自己发布的照片分组展示,领导通常会被“排除”在外。“不想给领导留下‘嘚瑟’的印象。”一位普通公务员说。
晒出一个产业和未来
晒既可获得心理满足,也可作为赚钱的机会,许多人用各种方式将朋友圈的注意力变现,由晒衍生出的产业风生水起。
小编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