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如今智能手机圈有个怪现象:在厂商各种吹嘘那些高性价比产品如何如何好的背后,消费者慕名而来拼命抢购换来的却是两手空空,这一现象在国产手机厂商中尤为常见。吐槽之余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冷静思考,为何会有这种行业病态现象出现?抢不到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隐情呢?
曾经我们是这样买手机的
时间退回到10年前,在那个功能机与S60智能手机混搭的年代,我们几乎很少听说某些手机缺货抢不到的现象。在当时淘宝、京东等电商还没兴起,实体店是用户选择购买电子类产品的首要渠道。一些热销机型比如诺基亚N70、摩托罗拉V3等,基本上可以在手机卖场里第一时间拿到货。
曾经手机渠道的划分比较细致,分为手机代理商、家电连锁渠道商、手机连锁渠道商、地方卖场,其中比较知名的销售商包括中复电讯、迪信通、天音通信、苏宁、国美、大中这样的电器类实体店。因为一些热销机型缺货的原因,各个线下渠道或多或少也存在一些加价售卖的现象,但很少遇到想买买不到的现象。
同期国产手机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以诺基亚、摩托罗拉、多普达(HTC)、索爱、三星、LG、西门子手机为首的国际品牌几乎垄断了整个市场,诺基亚与多普达凭借着S60与Windows Mobile成为了市场中所谓的高端系列。国产手机方面也仅依靠波导、TCL、夏新、康佳这样的品牌来支撑。
直到五年后,iPhone的崛起让智能手机行业被彻底的洗牌,随着联通引入了iPhone 3GS,苹果的销售模式也逐渐在国内成形——通过官方的零售店发售。其实在很多人记忆中真正意义上的“饥饿营销”最先指的苹果,购买iPhone 4、4s时那种提前1、2天去零售店门口排队的情景直到今天依旧是历历在目。只是让人觉得可悲的是,这其中充斥着大量黄牛,很多消费者基本无法在第一时间购买到国行版iPhone 4,在一些黄牛或水货经销商那里,iPhone 4甚至从5000元炒到了10000元以上。
小编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