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继续打听,“富士康机器换人,仅昆山地区就裁员6万人,那我录用后会不会被裁啊?”
小五一听连忙说,“胡说,瞎讲。我这里人都招不饱呢,还裁员?”小五边说边打开微信,让记者看他手头组织管理的好几个为富士康招工的微信群。“你看,这个群里的人,下午3点,我要带他们进厂,你要就赶紧来,我给你介绍个好的岗位。”
富士康工厂大门口不远处的100米十字路口处,记者还见到了若干招工中介搭起的桌椅和临时招工栏,这些中介人员表示,一线蓝领流失太大,他们招工并不容易。
此前,大陆的人力成本一直低于机器人,因此富士康在大陆一直维持着近百万人的用工规模。不过,用工成本不断上涨,年轻人逐渐厌恶枯燥的生产线工作等因素正在改变这一状况,促使许多公司在生产自动化方面投入巨资。
为了再次证实“机器换人”到底有没有外界渲染的那般汹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守在工厂门口,向多位走出工厂大门的工程师们打听,一位朱姓工程师告诉记者,“昆山工厂是有机器人替换,可是再多机器人还是离不开人的嘛。我们昆山工厂一直是有机器人的,已部分实现自动化无人生产。要说替代的话,1000个机器人撑死了顶多代替100个人,不会超过10%;人员其实都是自然流失的,因为产能的减少及产能的搬迁。机器人只能做一些简单的、重复的动作,组装方面机器人是搞不定的,要靠手工组装,离不开人的。”
周期性缺工、人力成本攀升、产业外迁,作为台资企业的典型,富士康也面临同样的外部环境。记者注意到,近年来苏南缺工率较大,富士康也时常遭遇周期性缺工,人力成本走高,规模化生产后报价降低。在众多压力下为就地转型,富士康开始着手利用机器人技术,减少人力成本。
到目前为止,尽管还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台“富士康机器人”(Foxbots)被用于组装苹果公司的产品。但富士康自动化技术委员会总经理戴嘉鹏在最近接受台湾媒体的采访时表示,当前富士康每年可以生产1万台机器人,将来这些机器人都有潜力取代人类劳动力。他还表示,除了自主制造机器人,富士康也不排除收购其他机器人制造公司。另外,富士康还计划生产医用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