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夏威夷时间9月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美国夏威夷宣布,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程度从“濒危”变为“易危”。
北京时间9月5日下午,国家林业局向澎湃新闻发来回应声明:“作为大熊猫保护管理部门,我们着眼于实际工作情况和保护形势,认为大熊猫仍是濒危物种,将大熊猫保护等级降低还为时过早。”
国家林业局称,作为中国的“国宝”级野生动物,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大熊猫保护管理。根据2015年年初公布的中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从2003年的1596只增加到2013年的1864只,增长了16.8%;圈养种群数量从164只增加到375只。
针对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报告,将大熊猫濒危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国家林业局认为,IUCN的报告是根据相关数据和技术指标,从理论上做出的判断。国家林业局作为大熊猫保护管理部门,其着眼于实际工作情况和保护形势,认为大熊猫仍是濒危物种,将大熊猫保护等级降低还为时过早。
其原因包括:
一是栖息地破碎化仍是威胁其生存的主要因素,部分局域种群仍面临生存风险。
大熊猫仅分布于川、陕、甘三省的狭窄地区,由于自然隔离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大熊猫野外种群被分割成33个局域种群。个体数量小于30只、具有灭绝风险的种群有22个,个体数量小于10只、具有高度灭绝风险的局域种群有18个。
二是种群交流状况有待改善。
受栖息地破碎化影响,大熊猫局域种群基因交流受阻。加之地域和管理体制的影响,各大熊猫圈养单位圈养个体间的基因交流不足。需进一步加强大熊猫基因交流,以保持整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维持种群生存活力。
三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根据IUCN的消息,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80年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竹林中有三分之一可能会消失,将对大熊猫的生存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小编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