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玉生前照片
导读: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辈子的“保命钱”瞬间就被骗个精光。而今,“黑手”频频伸向没有防备的孩子——被骗了9900元的学费,一个山东的准大学生永远停止了呼吸……
类似的电信诈骗时时在身边上演。学生家长、金融用户、新手妈妈、买房卖房者等各种隐私,不断变成诈骗的“导航仪”。电信诈骗犯罪呈现“虚拟化、智能化、集团化、国际化”特点。专家指出,“问题号段”频出,运营商疏于监管难辞其咎。
诈骗有多“精准”?——从“撒网”到“锁定”,团队合作“企业化”
从最初的中奖、房租汇款,到网银升级、邮包藏毒,再到冒充公检法等公职人员、伪造网上通缉令、助学金领取,通讯信息诈骗类型已扩展到数十种,更从过去的“撒网式”诈骗,变成了“精准化”锁定。这种靶向性更强的行骗手段,成功概率更高。
个人信息售卖产业链之成熟,正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分行业“定点投放”:学生、股民、金融理财客户、产妇、家长应有尽有,不同群体售价不同。社交平台被“充分应用”:建数十个聊天群不断推送广告,最终指向同一个数据商。
在安徽警方2013年9月与柬埔寨警方合作破获的一起跨国电信诈骗案中,警方在犯罪窝点查到一本“诈骗剧本”。诈骗团伙事先编写好“剧本”,设计好诈骗时的对白和语音内容。行骗人员会冒充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工作人员,所提供的单位名、电话号码等保证与当地信息吻合。
这只是诈骗团伙“产业化”“企业化”的一个缩影。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二支队副支队长韦健介绍,每一起通讯信息诈骗中,产业链上下游往往附着至少五个专业团伙:
1、专司策划骗术、拨打电话的直接诈骗团伙;
2、盗卖个人信息团伙;
3、收集办理非实名电话卡、银行卡卖给诈骗分子的团伙;
4、在互联网上搭建诈骗网络平台并与传统通讯网对接及提供任意改号、群呼服务和线路维护的技术支撑团伙;
5、专门负责替若干个诈骗窝点转取赃款的洗钱团伙。
小编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