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习惯了“尖下巴”,“小脸”,“性感”的当代人,在审视古典美女的时候,自然会有些不以为然。
有人来拍照要记住……
然而,即使到了近代,审美标准已经越来越近于今人,照片中的中国后妃乃至其他上层人士仍然形象欠佳。这不仅是因为当时流行的穿着造型与现代不同,也与人们在镜头前的表现不够熟练有关。
清宫中第一个拍照的大臣耆英
“照相”这一技术于 1843 年传入中国,到 19 世纪末,开始流行于宫廷之中。
刚刚传入时,照相并未被广泛接受,有民间迷信认为“照片会摄取灵魂”。而由于照片通常只留上半身,还有人认为照相会让被摄者丢失下半身,“尸首两处”。
除此之外,对于照相机的陌生,也导致人们在镜头前的姿势和表情都不大自然,从而影响最后的拍照效果。
而熟悉自拍的人都知道,拍照的门道极多,姿势、表情等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呈现出来的容貌状态。即使受过专业训练的电影明星也难免囧态百出,何况是刚接触照相不久的清代人。
如在 1860 年代英法联军的英国陆军司令克灵顿将军的日记中,记载了 1860 年签订《北京条约》时,英国摄影师比托给恭亲王奕?照相的场景:
“…用偌大的镜头对准了脸色阴沉的恭亲王胸口。这位皇帝的兄弟惊恐地抬起头来,脸刷地一下就变得惨白……以为他对面这门样式怪异的大炮会随时把他的头给轰掉...人们急忙向他解释这并没有什么恶意。”
至于我们熟悉的恭亲王标准像,则是在同年他回访英国的时候留下的。而当时的恭亲王虽然已不是第一次面对照相机,但还是很难在镜头前表现出自然、霸气的神采,反倒显得有点呆滞、僵硬。
更能反映镜头感差异的是李鸿章的两张照片。在和俾斯麦的合影,李鸿章看上去瘦弱、乏力,身材和精气神都远差于旁边的俾斯麦。
而实际上,李鸿章身材魁梧,英国人濮兰德即形容李鸿章 “像是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身材奇高、容貌仁慈的异乡人。”
小编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