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过:“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其实摄影圈何尝不是。原本就没有什么金律,只是流传久广,大家口口相传,最后竟然被认为绝对正确。(小时候就被骗过,课本说月球上能看到长城,说兔子喜欢吃胡萝卜,完全就是瞎扯淡)别不信,下面八条,你肯定有中招的。
NO.8
先对焦后构图
很多老司机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时候,会建议入门用户先对焦,再构图。理由很简单,取景器的中心点对焦效果最好,半按快门,锁定对焦,然后移动镜头,将主体可以随意地安排在照片的任何位置并且保证焦点是在主体上,按下快门。
话说,在某些型号的佳能单反说明书上,也有这样的建议。究竟可以不可以这样做?当然可以,但这是过去因为机身对焦性能有限,才不得已做出的妥协,非常容易跑焦。如今的单反相机,就连佳能760D这个级别的都是19点全十字对焦系统,而尼康新推出的D500,更是配备了153点对焦系统,如此密集的对焦点覆盖,对于连续对焦来说,能够确保物体在对焦点覆盖区域内100%被一个或者以上对焦点覆盖并且连续追焦,先对焦后构图显然变得没有意义了。
另外,很多人用了好几年单反,都不知道对焦点是可以移动的……
NO.7
荒谬的斐波那契螺旋线构图法
在摄影构图中,常常用到的构图法则“三分法”,即黄金分割,四条线的四个交点就叫黄金分割点。在拍摄时,把画面的主体放在黄金分割点或是黄金分割线上,这样更符合人的审美习惯,以达到突出主体并让画面更协调的目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就冒出来一个斐波那契螺旋线构图法,据说是由莱昂纳多·斐波纳契在公元1200年左右发现。
请问,那个时候有相机吗?难道艺术大师画画的时候,要先用尺子量一下尺寸,然后再下笔吗?完全就是扯淡,不管画面和黄金螺旋有没有关系,把黄金螺旋放上去看,就形成了一种构图法,听起来高大上,实则忽悠。
第一次看这样的构图,感觉非常的佩服摄影师的精妙构图,可越想越不对。摄影师是怎么精妙计算的?对瞬间就能做到如此精妙?
小编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