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场内。非标类资产一直是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投资的资产之一,截至2015年底,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资金占投资总额的15.73%,其中,收/受益权所占比重最大,占全部非标资产29.35%。也就是说,从资产配置情况来看,银行业理财资产结构还是相对稳定的,场内非标的占比并没有异常的飙升。
但是场外非标,也就是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理财产品”可不是一回事。现在的P2P平台上的标的,随便一捞都是非穿透式的,甚至有些是先集资再投标的,你都不知道你的钱究竟流向了哪里。
比如中晋,它通过合伙制股权基金模式,线上线下向投资人承诺高额年化收益,将绕开目前监管规定而筹集来的资金违规投入非上市公司可转债(爱基,净值,资讯)或股权等项目。如果一定要定义,这简直可以说是“私募的公募化”;
比如“快鹿系”,玩的是票房收益权证券化;比如鑫琦资产,玩的是不动产收益权分割。
可问题是,上述产品都不同程度地踩了雷!
除了他们,还有房租资产收益权证券化、票房收益权证券化,P2P平台代销一些被分割成若干份额的资管产品也比比皆是。
很可怕不是吗。
放肆的“高息”虚假宣传、巨大的交易规模、急剧攀升的风险......构成了这些匪夷所思的“非标”。
要规避他们也很简单,那些把办公室开在中央商务区(CBD)的高档写字楼里,死活拉着你去参观的;那些你到了之后发现墙上挂着他家老板和政商人士或社会名流的合影的;那些“理财规划师”看着就很稚嫩,像中专或大专刚毕业的;那些专去广场拉正在跳舞的大爷大妈投钱,找明星站台,找美女做业务的;那些网上宣传一个比一个大胆,什么“母公司财力丰厚要上市”,年化收益率分分钟30~40个点的……
越来越多非标,你小心了。
小编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