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率持续下滑已经成为各个候选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对他们而言,最关键的问题首先是吸引那些支持自己纲领政策的目标选民到投票站去,否则一切便是空谈。如果再往前回溯的话,那么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自己的宣传接触到那些目标选民。
这恰恰就是程序化广告的胜场。
特朗普的目标选民是这样的:合法的有能力有技术的移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下降的中低层民众、对高税负政策和干涉主义外交政策不满、对泛滥的宗教种族问题上的政治正确已经感到厌烦。
桑德斯的目标移民则是这样的:他们都是些还未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对中产阶级和妇人阶层抱着质朴的反感仇恨情感、他们渴望提高提高大企业的税收和时薪,试图实现全民的免费医疗和教育。
那么,在程序化广告的作用下,一个做汽车修理工的墨西哥移民在上网时看到的是广告应该是特朗普的“让美国再强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而出现在一个背负着沉重大学贷款压力的大学生眼前的广告则应该是桑德斯的“政治改革蓄势待发”(A Political Revolution Is Coming)。
即使在同一个页面,借助DSP平台,每个有着各自不同教育背景、收入、宗教信仰等的网民看到的竞选广告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看到的都只是最有可能让自己去投票站、让自己去投那一票的候选人的广告。
让我们回想一下有着大数据、互联网支持的程序化广告之前的宣战,候选人的广告精准投放仅仅局限在基本盘的地区投放较少的广告,在摇摆地区投放更多的广告,根据自己的政策口号针对不同的目标选民投放广告。即使在民调和统计体系已经成熟发达的美国,这样的以十万量级为基本单位的宣传也存在着大量的意外和不可控因素。而程序化广告的出现和成熟则意味着候选人可以摆脱上述的束缚和限制,在更精确的数据支持下进行更加精准的实时的宣传投放。
任何一个存在自己立场的选民,在理论上都无法逃脱程序化广告的大网,对各个候选人而言,唯一的问题就在于,他们投放的广告是否足够打动这些人并促使他们为自己投票。
小编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