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乐视影业CEO张昭出现在了一个院线经理扎堆的论坛上,为互联网时代的影院出谋划策:“NBA体育场2/3的面积卖衍生品,电影院能不能也变一变?”
在他看来,电影和互联网都是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与其抱怨低价,不如利用电商带来的巨大流量,增加“非观影体验”,并且通过衍生品售卖、社交活动等方式增加收入来源。
电影票不再只是代表来看电影的价值,而应代表在影院场景消费的价值
“电影票到底应该9块9,还是应该卖30元或者35元?其实我更在意的是价值,而不是价格。”
张昭的观点是,互联网时代,电影院与其抗拒“9.9元的电影票”,不如利用O2O为自己“引流”,再通过“场景消费”提高影院的收入。
他举了两个例子:
1、《小时代》上映时,乐视影业在全国上千家影院组织了“小时代嘉年华”活动,把看电影变成了中学女生的大Party;
2、去年中秋节《敢死队3》上映时,乐视影业推出“重磅敢蟹”活动,每个电影院放一个小秤,一家人抱在一起,重量过了300磅,就可以获得免费的“螃蟹券”。
在他看来,未来电影可以在手机上看,在电视上看,甚至在智能汽车上看,这时候,电影院必须更多凸显“社交”的属性。
“当年《小时代》的时候,嘉年华场卖到60块钱一张,供不应求,什么道理?所以票价到底是多少,这个票应该是影院观影消费场景的价值,而不是看一个电影的价格。”张昭说。
基于场景,而不只是电影形象设计衍生品
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之下,乐视影业开始尝试基于“场景”的衍生品,这种尝试与好莱坞专注于电影形象的衍生品颇为不同。
张昭介绍了几个乐视影业曾比较成功的案例:
时间支票
《爸爸去哪儿2》的时候,乐视影业的第一款衍生品叫“时间支票”,就是爸爸带着孩子到电影院,必须给孩子签一张未来12个月的支票,承诺每个月做什么,50元一本。
乐视影业还做了一个手套,这个手套是由三只手套构成的,一只是大的手套一只是小的手套一只是大小连在一起的手套。这样父子戴着红手套走在街上,可以手握手,不用把手插在口袋里面。爸爸的手握着儿子的手,昂首挺胸的走在街上。
在张昭看来,中国的衍生品产业未必是好莱坞的路,如果电影院是一个社交的家庭的观影的场所,那衍生品就不一定是电影里的公仔或者是电影里的兵器,可以是这次家庭社交的一个纪念。
“如果他们一家之口里看一个电影,你说爸爸愿不愿意出200块钱来买一次好不容易一家四口看一次电影的机会呢?做一次记忆呢?这是完全有它的商业逻辑的。”张昭说。
《小时代》雨伞:不见不散是最美的开始,好聚好散是最好的结局
即将上映的《小时代4》,乐视影业就推出了一把特别的雨伞作为衍生品,未来电影上映时,乐视影业会跟粉丝们约定,大家一起拿着这把伞出现在影院里,观影结束之后,“闺蜜们”还可以拿着伞合影。乐视还为这个活动想了一个Slogan:“不见不散是最美的开始,好聚好散是最好的结局”。
开放预售之后,这把售价119元的雨伞,10分钟之内就售出2万件。乐视影业衍生品部负责人李伟说:“我们希望通过衍生品营造一个有仪式感的线下活动”。
“NBA体育场有2/3区域都在卖衍生品,电影院能不能参照?”
“我今年回到美国去看NBA,发现NBA的比赛改变了很多很多。过去都是比赛、比赛,现在NBA中间这块场地和座位数,占到了整个体育场的不到三分之一,它在周边盖了好多,就跟工体一样,好多衍生的东西。”
张昭从NBA的体验联想到电影行业——电影院如果希望提升“非票收入”,那么影院的建设格局是否可以进一步调整,有更多非票销售、非票体验的区域,甚至,能否将更多区域变为活动区域?
事实上,国内一些院线已经开始了影院布局的调整,北京的个别影院不仅能看电影,还能吃饭,看书,喝咖啡,电影院的VIP厅甚至可以变成艺术品交流的场合。
“O in O”,在电影院看体育比赛,看音乐会?
未来,能不能在电影院里举办“小时代狂欢节”,甚至通过智能设备,与互联网上的明星和粉丝实现交流?
张昭提出了一种“O in O”的想法——能不能把超级电视也放进电影院里,跟电影院一起来直播欧洲杯,直播NBA,增加观影之外的体验。
这一想法的出发点是:现有电影院的“玩法”还是相对单一,如果能将智能设备搬进电影院,无疑能让“有限货架”变成“无限货架”。
这一点实际是有需求的。
在吴亦凡出演的《重返20岁》当中,不少粉丝会组织集体观影,将电影院变成了粉丝活动的现场。在《我是歌手》总决赛当晚,小娱就和朋友们甚至去了北京的一家“沙发电影院”,包场看直播。
在张昭看来,电影院也可以是“物联网”的一环,通过互联网与世界连通。如果这一计划能实现,无疑是“中国电影终端放映行业的一次革命”。